奉俊昊導演繼《寄生上流》之後的最新力作,《米奇17號(Mickey 17)》已經於各大電影院上映。作為改編自愛德華艾希頓(Edward Ashton)的小說《Mickey 7》,由羅伯派汀森、娜歐蜜艾基、史蒂芬元、東妮克莉蒂和馬克盧法洛領銜主演。電影聚焦於一個不斷被「複製」並投入危險任務的主角米奇,並藉此展開對生存、權力與抗爭的深入剖析,影片上映後,在國內外引發熱烈討論,部分影評大讚其創新視角與深層意涵,另有部分觀眾則認為電影未能達到預期高度。▲圖片來源:IMDb
此篇將從以下 6 個層面解析,關於《米奇17號》電影的評價與看點。
《米奇17號》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人類開始向宇宙殖民的未來世界,主角米奇(羅伯派汀森飾)是一名「可拋棄人員」(Expendable),他的職責是在極端環境中執行致命任務,並在死亡後透過先進技術被「列印」重生。當米奇17意外存活,同時米奇18也被創造出來後,兩個版本的米奇開始對抗壓迫他們的統治者——馬歇爾(馬克盧法洛 飾)。電影不僅是一次對生存意義的探索,也展現了個體在極權統治下的掙扎與反抗,尤其在米奇17與米奇18的互動中,逐步推動角色成長,使整體敘事充滿張力與哲學思考。▲圖片來源:IMDb
《米奇17號》的製作費高達1.18億美元,額外的行銷費用更達8,000萬美元,因此要達到約2.75億至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才能收支平衡。然而,電影首週全球票房僅5330萬美元,遠未達到預期目標。雖然影片在韓國市場表現亮眼,但面對競爭激烈的好萊塢市場與複雜的觀眾反應,電影能否回本仍存變數,影評人更指出問題點:「《米奇17號》雖然有導演的名氣加持,但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與科幻題材並非迎合大眾的商業娛樂作品。」▲圖片來源:IMDb
電影中的馬歇爾是個典型的極權統治者,掌控一切資源,將人民視為工具,並透過宗教信仰來操控大眾,不過更令人髮指的是,他的妻子「第一夫人」才是真正的幕後操盤手,不僅影響馬歇爾的決策,甚至在許多場景中比他更具威嚴。他們聯手推出「可拋棄人員」計劃,利用米奇進行危險任務,並且完全無視他的生死,更荒謬的是,他們禁止人民浪費能源、禁止親密行為,卻自己住在豪華艙房中享受一切,這對統治者的塑造,不僅讓觀眾聯想到現實世界中的獨裁者、政府等等,也成為電影對極權體制的強烈諷刺。▲圖片來源:IMDb
《米奇17號》最具戲劇張力的部分,來自米奇18的登場,因一直以來米奇都相當平和,甚至對於自己的人生逆來順受,並且相比溫順服從的米奇17,米奇18更具叛逆性格,他毫不畏懼地挑戰權威,甚至策劃刺殺馬歇爾。電影透過米奇18的行動,展現了「反抗」的必要性,也讓米奇17開始從服從的角色轉變為抗爭者,這種雙重角色的設定,不僅增加故事層次,也讓觀眾見證主角從被動到主動的成長過程。米奇18的行為提醒觀眾,在壓迫體制下,唯有勇敢對抗才能改變命運,這一點與奉俊昊過去作品中的社會批判精神一脈相承。▲圖片來源:IMDb
電影的結局充滿哲學意味,即便馬歇爾被推翻,米奇仍然做著關於極權復甦的噩夢,暗示歷史總會重演。然而,電影結尾看似有點開放式,並且給出的解法並非革命或政變,而是「愛」,意味著米奇與其他角色對彼此的同情與理解,最終凝聚成力量,推翻了獨裁政權,也同步強調了「人性」的重要性,即使社會制度腐敗,只要人們仍懷有愛與關懷,便有可能打破循環。這樣的敘事方式雖然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也符合奉俊昊過往作品對於人性的讚頌。▲圖片來源:IMDb
上述有提到,本片在海外影評界獲得兩極化的反應,像是《洛杉磯時報》認為本片是「稀有的原創科幻鉅作,充滿奉俊昊特有的諷刺視角」,並且許多影評人稱讚羅伯派丁森的精湛演技,認為他為角色注入靈魂;但相對的,也有許多媒體持負面評價,像是《紐約郵報》認為電影的故事結構過於鬆散,未能達到《寄生上流》的高度,甚至有影評人認為本片在翻譯與文化轉換過程中,失去了一些奉俊昊作品的獨特魅力。▲圖片來源:IMDb
無論觀眾是否接受電影的敘事方式,不可否認的是《米奇17號》提供了一場不同於傳統好萊塢大片的深刻體驗,而羅伯派汀森的精湛演技,更是讓整部電影增添了不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