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物很健康?其實一點也不!燕麥棒、早餐穀片、全麥麵包⋯⋯這些食物看似營養,但卻隱藏著高糖、高熱量、過度加工等危機,大家千萬要小心呀!今天小編就要來分享 10 種其實沒有那麼健康的「偽健康食物」,千萬別被它們的外表給騙囉~~
偽健康食物指的是:那些被行銷包裝成健康選擇,但實際上營養價值低或是含有大量添加糖、鈉、反式脂肪等不良成分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會利用「天然」、「有機」、「低脂」、「無麩質」等健康標籤來吸引消費者,但當民眾仔細查看營養標示後,可能會發現它們其實熱量很高、營養密度低,或是含有過多的加工添加物;常見的偽健康食物包括:某些能量棒、果汁飲料、低脂優格、植物奶油、某些穀物早餐等,這些產品會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正在做出健康選擇,但實際上可能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偽健康食物會利用各種健康標籤來吸引消費者。圖片來源:Pexels
偽健康食物與垃圾食物並不完全等同,兩者雖然有重疊,但概念略有差異。「垃圾食物」通常是指那些明顯不健康、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像是:洋芋片、汽水、炸雞等,消費者普遍都知道它們對健康有害;而「偽健康食物」則更具欺騙性,它們披著健康的外衣,利用健康標籤與行銷手法讓消費者誤以為它們是好選擇,但實際的營養價值可能同樣糟糕。偽健康食物其實就是「披著健康外衣的垃圾食物」,兩者在營養層面都同樣有害,更危險的是:它們還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的糖分與熱量,更具迷惑性。如果不提高警覺,就很容易在自以為吃得健康的同時,一步步的掉進高糖、高熱量的陷阱之中。
▲偽健康食物與垃圾食物並不完全等同,兩者雖然有重疊但概念略有差異。圖片來源:Pexels
果汁經常被視為健康飲品,但其實即使是 100% 的純果汁也會存在著問題。在榨汁的過程中,水果裡的纖維會被去除,同時保留大量的天然糖分,導致血糖快速上升。一杯柳橙汁的含糖量可能等同於好幾顆柳橙,但卻缺乏完整水果的飽足感與纖維益處;而市售果汁則更常添加人工糖漿、防腐劑與人工香料,營養價值進一步降低。相比直接食用新鮮水果,果汁不只缺乏了咀嚼過程所帶來的滿足感,還容易攝取過量糖分,長期飲用可能會增加肥胖與糖尿病的風險。
▲果汁經常被視為健康飲品,但即使是 100% 的純果汁也存在著問題。圖片來源:Pexels
燕麥棒/能量棒常被包裝成健康零食,標榜含有燕麥、堅果、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然而,多數市售產品會為了要提升口感與保存期限,而添加大量糖漿、人工甜味劑、棕櫚油等加工成分;一條能量棒的熱量可能高達 300-400 大卡,糖分含量甚至超過巧克力棒。雖然含有一些纖維與蛋白質,但整體的營養密度不高,依舊是高熱量、高糖分的加工食品;這樣的小點心對真正需要快速補充能量的運動員可能受益,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這類產品完全就是披著健康外衣的熱量炸彈。
▲燕麥棒常被包裝成健康零食,標榜含有燕麥、堅果、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圖片來源:Pexels
杏仁奶、燕麥奶、豆漿等植物奶被視為牛奶的健康替代品,特別受到乳糖不耐症患者與素食者的青睞。然而,市售的植物奶通常會添加大量的糖分來改善口感,糖含量甚至可能與汽水不相上下;此外,為了模擬牛奶的質地與營養價值,廠商可能還會添加增稠劑、乳化劑、人工維生素等添加物,進而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真正的植物奶應該是成分簡單,主要為水與植物原料,而非充滿添加糖和化學物質的飲品。
▲杏仁奶、燕麥奶、豆漿等植物奶被視為牛奶的健康替代品。圖片來源:Pexels
早餐穀片被廣告塑造成一種營養豐富的完美早餐選擇,包裝上常標示著「富含維生素」、「高纖維」等健康訴求。實際上,多數的市售穀片含糖量驚人,有些產品的糖分甚至佔了總重量的 30% 以上,相當於每碗早餐就攝取了數茶匙的糖。即使是標榜「全穀物」的產品,也經過高度加工,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營養價值,而且製造過程中添加的人工維生素也無法完全替代天然的營養素。長期食用高糖穀片可能會導致血糖波動、增加蛀牙風險,並在上午時段讓能量驟降,影響工作與學習表現。
▲早餐穀片常被廣告塑造成一種營養豐富的完美早餐選擇。圖片來源:Pexels
乳酸菌飲料主打腸道健康與提升免疫力,常吸引注重養生的消費者。然而,這類產品為了要掩蓋發酵產生的酸味與改善口感,通常會添加大量的糖分,一小瓶飲料可能就含有 15-20 公克的糖;但高糖環境實際上根本就不利於益生菌生存,這樣做可能還會抵消原有的健康效益。此外,市售產品中的益生菌數量與活性往往不如宣傳,在經過運送、儲存之後,真正能夠到達腸道並發揮作用的菌種也相當有限。相比之下,無糖優格、泡菜、味噌等天然發酵食品,才能真正提供優質的益生菌來源,同時避免過多糖分的攝取,大大減輕健康負擔。
▲乳酸菌飲料主打腸道健康與提升免疫力,常吸引注重養生的消費者。圖片來源:Pinterest
蔬菜餅乾利用消費者對蔬菜的正面印象,將其包裝成健康零食。但實際檢視成分表後會發現,蔬菜粉與蔬菜泥通常只佔極少比例,主要成分仍是精製麵粉、植物油、鹽和糖,而且製造過程中的高溫處理還會進一步破壞蔬菜中的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這類產品的鈉含量通常很高,一包蔬菜餅乾可能就含有一日建議攝取量的 30-50% 鈉。雖然比起一般餅乾,蔬菜餅乾可能會稍微增加一些纖維含量,但整體而言仍是高熱量、高鈉、低營養密度的加工食品,無法替代真正的蔬菜攝取。
▲蔬菜餅乾利用消費者對蔬菜的正面印象,將其包裝成健康零食。圖片來源:Pinterest
果乾被認為是水果的濃縮精華,攜帶方便、保存期限長,成為許多人的健康零食首選。然而,脫水的過程中會濃縮糖分,使得果乾的糖含量遠高於新鮮水果,且缺乏水分帶來的飽足感,容易過量食用。市售的果乾常常會額外添加糖漿、二氧化硫等防腐劑,以及人工色素來維持外觀;而製作過程中的高溫也會流失部分的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 C,隱藏了不小的營養落差。一把葡萄乾的糖分可能等同於一整串葡萄,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的糖分與熱量,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果乾被認為是水果的濃縮精華,成為了許多人的健康零食首選。圖片來源:Pexels
壽司給人一種清爽、健康的印象,魚類提供了優質的蛋白質,海苔則富含礦物質,看起來就是完美的健康餐點。然而,壽司米在經過調味後,含有大量的糖與醋,熱量不容小覷;許多壽司卷還會使用天婦羅蝦、炸軟殼蟹等油炸食材,或是添加美乃滋、奶油起司等高熱量的調味料,完全就是熱量炸彈。一個加州卷可能就含有 300-400 大卡,相當於一頓正餐的熱量,頻繁食用壽司可能會攝取過多的精製澱粉、隱藏油脂與鈉,與想像中的健康形象相差甚遠。
▲壽司給人一種清爽、健康的印象,看起來就是完美的健康餐點。圖片來源:Pexels
沙拉本身是健康食物的代表,但「沙拉醬」往往就是最大的健康陷阱。市售的沙拉醬為了增加風味與保存期限,通常會含有大量的油脂、糖分、鈉與各種添加劑。兩湯匙沙拉醬的熱量可能就高達 150-200 大卡,主要來自油脂與糖,即使是標榜「低脂」的版本,廠商也可能會加入更多的糖分與人工添加物來彌補口感。長期下來,一盤看似清爽的沙拉,其實可能比一份正餐還要更容易成為熱量炸彈,完全破壞了原先追求的健康初衷。
▲沙拉本身是健康食物的代表,但「沙拉醬」往往就是最大的健康陷阱。圖片來源:Pexels
全麥麵包被視為精製白麵包的健康替代品,富含纖維與營養素。然而,市售全麥麵包的「全麥」成分比例往往不高,許多產品仍是以精製麵粉為主,只會添加少量的全麥粉或是麥麩來增加纖維含量。為了改善口感、延長保存期限,廠商會添加糖、鹽、人工添加劑與防腐劑,有些產品甚至還會使用焦糖色素來模擬全麥的深色外觀,讓營養價值大打折扣。購買時一定要仔細檢視成分表,挑選添加物最少、全麥含量最高的產品,才能避免掉入「假全麥」的陷阱,真正吃進健康。
▲全麥麵包被視為精製白麵包的健康替代品,富含纖維與營養素。圖片來源:Pexels
小編原本也以為這些食物很健康,結果完全沒有啊⋯⋯大家在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千萬別踩到熱量陷阱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