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戒掉熬夜?從這 10 個小習慣開始做起!建立固定的睡前小儀式、把鬧鐘往前調 30 分鐘、為早睡設定小小獎勵⋯⋯通通都是好幫手!

想戒掉熬夜?從這 10 個小習慣開始做起!建立固定的睡前小儀式、把鬧鐘往前調 30 分鐘、為早睡設定小小獎勵⋯⋯通通都是好幫手!
Esther
  • 編輯:Esther審稿:Celine
  • 更新時間:2025/10/14 08:08

總是說要早睡,結果卻每次都滑到半夜?別再讓熬夜偷走你/妳的能量啦!今天小編就要來分享 10 個能夠成功戒掉熬夜的小習慣,從建立睡前儀式、把鬧鐘往前調 30 分鐘,到給自己一點早睡獎勵⋯⋯一起慢慢找回規律的睡眠節奏,當個準時入睡的人吧~

 

「熬夜」的定義是什麼?

「熬夜」並不是單純的睡得晚,而是指睡眠時間與生理時鐘不協調的狀態。一般來說,如果超過晚上 11 點到 12 點還沒入睡,就已經算是熬夜,因為這段時間是身體進行修復、代謝的黃金時期。不過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都不太一樣,重點不在於幾點睡,而是在於是否能夠獲得充足又規律的睡眠,像是:習慣凌晨 2 點睡、早上 10 點起床的人,只要睡眠時數足夠、作息固定,對身體的傷害就會比時常日夜顛倒還要來得小。真正有害的熬夜是指:長期睡眠不足、作息混亂,或是違反自己平常睡眠規律的行為,這可能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因此,與其糾結幾點睡才叫熬夜,不如關注自己是否睡得夠、睡得好,以及作息是否穩定、規律呦!


▲「熬夜」並不是單純的睡得晚,而是指睡眠時間與生理時鐘不協調的狀態。圖片來源:Pexels

熬夜會怎麼樣嗎?

熬夜對身體的傷害是全面性的,短期會導致注意力下降、情緒不穩、皮膚變差,長期下來則會造成免疫力降低、內分泌失調、記憶力衰退等問題。因為睡眠是身體進行修復、排毒與代謝的關鍵時段,而熬夜則會打斷這些過程,讓器官持續處於損耗狀態。更嚴重的是,長期熬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癌症的風險,也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偶爾的熬夜還能透過補眠來恢復,但如果不小心成為習慣,那這些健康傷害就會不斷的累積,而且許多損害是不可逆的,因此保持規律、充足的睡眠,才是維護健康的根本之道。


▲熬夜對身體的傷害是全面性的,務必要保持規律、充足的睡眠。圖片來源:Pexels

10 個戒掉熬夜的小習慣

小習慣 1|設定「放下手機」的時間點

研究指出,睡前滑手機會延遲入睡約 30~60 分鐘。建議可以設定固定的使用截止時間,例如:晚上 10 點過後就不再開啟社群與訊息通知,並利用手機內建的功能來限制使用時長。初期可能會出現些許焦躁感,這是因為大腦尚未適應資訊中斷;但在持續一週後,許多人都會發現深夜訊息其實可以留到隔天再處理。用輕閱讀、伸展來取代滑手機,可以有效降低刺激,並讓大腦逐漸進入休息狀態,真正開啟放鬆模式。


▲研究指出,睡前滑手機會延遲入睡約 30~60 分鐘。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2|安排「過渡式放鬆時間」

睡覺前需要一段生理調整的時間,建議可以在就寢前 30~60 分鐘安排低刺激的活動,像是:泡澡、伸展、聆聽慢節奏音樂等。此階段應該要避免處理工作項目、觀看刺激的內容與劇烈運動,以免皮質醇升高、延後入睡。透過固定的放鬆時段,能夠逐步建立穩定的節奏、規律,使心率與體溫慢慢的下降,讓大腦與身體自然的過渡到休息狀態,提升入睡效率與睡眠深度。


▲建議可以在就寢前 30~60 分鐘安排低刺激的活動。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3|建立固定的睡前小儀式

重複的行為能夠形成條件反射,協助大腦提醒自己「該睡覺了」。可以設計固定的程序,從清潔、保養,到閱讀、調暗燈光等,並維持時間的一致。持續約三週之後,身體就會在儀式進行時自動分泌褪黑激素、活化副交感神經。這種外部行為引導內在節律的方式,能夠有效改善入睡困難的狀況,比強迫早睡還要更符合生理規律,也比較容易長期維持。


▲重複的行為能夠形成條件反射,協助大腦提醒自己「該睡覺了」。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4|減少晚間強光、藍光的刺激

藍光波長(約 450~480 nm)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睡眠時間延後。建議在晚間八點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暖黃光(2700~3000 K),照度維持在 200 lux 以下,並開啟電子設備的低藍光模式;同時讓臥室環境保持昏暗、低於 5 lux,搭配遮光窗簾、眼罩輔助,讓光線逐漸柔和下來,協助大腦接收「休息訊號」。調整光線能夠維持褪黑激素正常分泌的曲線,幫助大腦辨識夜晚訊號,提升入睡速度與睡眠品質。


▲藍光波長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睡眠時間延後。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5|睡前一小時不滑手機

手機干擾睡眠的原因來自於藍光刺激與內容誘發的多巴胺反應。研究顯示,睡前滑手機會讓人延遲入睡近一個小時,並降低深層睡眠的比例。建議在睡前的 60 分鐘就要將手機放置在臥室外,或是至少遠離床邊兩公尺,如果需要鬧鐘的話,可以改用實體的裝置。建議大家從 30 分鐘開始試著練習,再逐步延長時間,當腦部不再被訊息給牽動,睡意就會更自然的浮現,夜晚也能睡得更加安穩。


▲手機干擾睡眠的原因來自於藍光刺激與內容誘發的多巴胺反應。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6|把鬧鐘往前調 30 分鐘

比起強迫自己早睡,提早起床更能有效調整生理節律。每天提早 30 分鐘起床並接觸自然光,可以抑制褪黑激素、啟動皮質醇的覺醒反應,使生理時鐘往前移;持續約 2~3 週之後,身體就會自動提前產生睡意,這樣的方法特別適合夜貓子,能夠自然的重置生理節奏。調整的過程中應該要避免假日補眠過久,以維持穩定的節奏,讓良好的作息真正的內化。


▲比起強迫自己早睡,提早起床更能有效調整生理節律。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7|「床」只用來睡覺與放鬆

如果在床上工作、滑手機或是吃東西的話,大腦會失去「床=睡眠」的聯想。建議只讓床用於睡眠與放鬆,避免在上面進行任何清醒的活動。如果過了 20 分鐘還是沒有辦法入睡,那就可以先起身做些低刺激的活動,等到出現睡意之後再回床休息。這種「刺激控制法」能夠重新建立條件反射,幫助大腦辨識睡眠信號,長期下來能有效縮短入睡時間,提升整體的睡眠效率。


▲如果在床上工作、滑手機或是吃東西的話,大腦會失去「床=睡眠」的聯想。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8|調整咖啡因與糖分攝取時間

咖啡因的半衰期約 5~6 個小時,在下午攝取的話,會干擾夜晚的睡眠品質。建議將飲用時段限制在上午 9~11 點,午後則改喝無咖啡因的茶或是水;另外,晚餐後也要記得減少精緻糖分的攝取,以避免血糖波動影響睡眠的穩定度。如果需要睡前點心,可以選擇富含色胺酸與鎂的食物,像是:香蕉、堅果、牛奶⋯⋯這些都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生成。調整飲食的內容與時間,自然就能讓睡眠節奏更加自然、順暢。


▲咖啡因的半衰期約 5~6 個小時,下午攝取的話,會干擾夜晚的睡眠品質。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9|找出想熬夜的心理原因

熬夜通常源自於心理層面的補償與逃避,例如:報復性拖延、隔日焦慮等。可以記錄近兩週的熬夜情境與情緒,並找出觸發原因:如果是因為缺乏個人時間,那就可以在白天安排短暫的放鬆時刻,讓身心獲得喘息;如果是焦慮使然,則可以透過正向思考練習或是建立待辦清單來降低不安感。當心理需求被妥善的處理之後,熬夜的衝動自然就會減弱。只有解決根本誘因,才能真正讓作息回歸穩定,而非倚靠意志力來短暫壓抑。


▲熬夜通常源自於心理層面的補償與逃避,例如報復性拖延、隔日焦慮等。圖片來源:Pexels

小習慣 10為早睡設定小小獎勵

根據行為改變理論,「正向增強」能夠有效促進新習慣的形成。可以設定簡易的獎勵制度,像是:連續早睡五天就可以買一個喜歡的東西、做一件想做的事情⋯⋯並同步紀錄睡眠數據,觀察自己的進步。隨著作息逐漸變得穩定,初期的外在獎勵,會慢慢的轉化為來自內在的回饋。當身體重新感受到充分休息所帶來的專注與平衡,早睡就不再是困難的自我要求,而是一種自然且令人愉快的選擇。


▲根據行為改變理論,「正向增強」能夠有效促進新習慣的形成。圖片來源:Pexels

大家有沒有什麼可以戒掉熬夜的小方法呢?歡迎留言跟小編分享呦!

共有 12 篇留言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Tasha Yeh
2025-10-22 14:07
| 回覆留言 |
訂 閱 電 子 報

掌握第一手國內外美妝新聞、美妝試用、美容保養、流行穿搭、瘦身運動、名人推薦、及最多專業編輯與素人體驗活動的試用報告!

為提供更佳優質內容,本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優化閱讀體驗,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相關政策,更多資訊請參閱 隱私權聲明服務條款
我知道了
Top